近期,重庆大学两名校内相声社的学子,将相声讲到了央视的新闻备受网友的关注。相声作为我国传统曲艺艺术,有着独特的中国特色,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相声界出现了不少“饭圈文化”,在过去,相声界也有“饭圈文化”,当然此饭圈非彼饭圈,在以人口口相传的时代,大师们用他们精湛的表演技艺,一步一脚印,代代传承,世世耕耘,走出相声文化跌宕起伏的历史。可以说没有这些相声大师就没有今天的相声。在相声大师中,所占名额最多的一定是常氏。常氏作为相声三大世家之一,是最为低调、庞大的相声家族。据考证,相声常家一共出了23位相声演员,其中不乏行业中的翘楚。而常氏相声世家是第一且唯一有多达32位参军入伍的军人的相声家族。从常氏相声的发展,窥见中国相声波澜壮阔的辉煌过去,了解相声传承的意义与价值。
(常氏相声专场演出后全家留影。 前排常宝丰,常贵昇、常宝庆。
中排常宝华、常连安、常贵田。 后排常宝霆、常宝霖)
常氏相声创始人常连安原是满族人的皇族后代,但天有不测风云,8岁丧父,
家族败落,自幼便学习京剧,从京剧“富连成”科班出身,艺名“小金奎”。后因嗓子倒仓无法继续唱戏而改行中国戏法,但从小扎实的功底和表演才能,让常连安在中国戏法表演中用相声“说口”的风趣的语言表达和帅气的动作赢得观众的喝彩,也成为了常派相声独特的表演风格标签。同时,常连安也是中国史上第一位将相声作为专场带进剧场的开拓者,“文明相声”的先驱者。他创办的相声剧场“启明茶社”杜绝荤段子、臭活,门口挂有“文明相声、妇孺皆宜”的牌子,让相声能够荣登大雅之堂,受到上至政府官员,下至妇孺儿童的喜爱,奠定了相声重要的群众基础和艺术基调。
在常连安的带领下,常氏相声逐步在相声行业享有盛誉,拥有国内多个“第一”和“唯一”。其长子常宝堃(艺名小蘑菇)以其过人的天赋早早成角,是行业中备受赞誉的相声巨匠。三子常宝霆(艺名三蘑菇)是中国第一位国家级(相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也是第一位中国历史性丰碑的 ‘北京相声改进小组’ 最年轻的领导者,任其副组长。四子常宝华(艺名四蘑菇)是中国十大笑星之一。孙子常贵田是中国第一位且唯一的一位将军级军衔的相声表演艺术家。此外,常氏相声世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且唯一诞生了两位“国家级(相声)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第一任是常宝霆,第六任是常宝丰。同时也是第一且唯一的相声家族中诞生了三位 “中国曲艺牡丹终身成就奖” 获得者,分别是常宝霆,常宝华和常贵田。
(常氏三位相声大师,左起常宝华,常宝霆,常贵田)
“我们周一在黄金和白银市场看到的是来自黄金看涨技术面的一些支撑,促使一些技术性买盘,”Kitco Metals高级分析师Jim Wycoff表示,“你还看到来自中东紧张局势加剧的一些避险需求。”
在常连安众多的“蘑菇”中,三蘑菇常宝霆接过父亲和长兄的常氏相声大旗,带领常氏相声在曲折波澜的历史长河中走向辉煌,也为中国相声事业发展史做出重大的贡献。如果说相声还能传承至今,那么一定离不开常宝霆对相声的执着与付出,创新与发展,他堪称新中国相声发展的领军人物。
常宝霆从小便练就一身童子功,从4岁开始每天对着窗户纸练“贯口”,5岁在父兄的影响和指导下开始学习相声。寒来暑往,这一练,就练到了1938年,还不到9岁的常宝霆与父兄一道首次在天津著名的“什样杂耍”(综合节目)剧场——“小梨园”登台献艺,一炮而红,获得了“三蘑菇”的艺名。小梨园的观众多为上层人士,受过一定的教育和艺术熏陶,甚至末代皇帝溥仪也常是座上宾。常宝霆能拿下“挑帘红”可见其用功与天赋,同时这场处女秀也意味着常宝霆正式踏上属于他的艺术征程。
(常氏相声世家蘑菇兄弟,前常宝堃,后排左起常宝华、常宝霖、常宝霆。)
常宝霆的一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也可以看作是中国相声发展史跌宕起伏的三段历史。第一阶段,1938 年至 1948 年,是常宝霆的成长期。期间,常宝霆拜师姑父郭荣起,为他的“说学逗唱”各门技巧的运用上打下了扎实的功底。遇见了他的终身搭档白全福,这一高一矮、一瘦一胖、一帅一憨的两人,便开启了长达几十年的舞台搭档表演生涯。这十年间,正是其父常连安创办的启明茶社的黄金时期,每日演出爆满,观众络绎不绝,常宝霆与常宝堃(小蘑菇)、白云鹏、金万昌、骆玉笙等曲艺名家同台表演、学习,通过实际演出积累了大量的舞台经验和近百个相声段子,小小年纪便破例提为和“成年名角儿”拿同样的“整份儿”(高分数、高薪酬),也为常宝霆的日后发展打出了名气与声望。
(常宝霆与白全福是相声界绝无仅有大师级的终身搭档)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相声艺术也受到了冲击。新相声该如何革新?又该何去何从?常氏家族有志之士,不甘于相声被时代淘汰,决心重塑新时代的新相声。这一阶段,是常宝霆的相声技艺成熟期。常氏兄弟多方奔走、多次访问老舍,探讨相声如何翻新,做出符合新中国的新相声。终于,在1950年新中国党中央组建11人 “北京相声改进小组”,20岁的常宝霆任改进小组副组长,与老舍、侯宝林、孙玉奎等艺术家一起拟出相声改进方案,对传统相声进行了改良。同年,北京市第一届文代会召开,常宝霆在相声大会演出了《假博士》《不离婚》《婚姻与迷信》《乱形容》等新编相声,揭露讽刺了旧社会、旧风俗,歌颂了百姓的新生活和精神面貌,受到广大人民的热烈欢迎,打开了新中国相声历史发展崭新的一页,相声也成为新中国文艺发展的代表艺术之一,走入军民中去。
(以常宝霆,侯宝林为主的相声艺术家们与电影导演谢天讨论相声段子)
1951年,常宝堃去朝鲜慰问志愿军壮烈牺牲,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为国家捐躯的人民相声表演艺术家。常宝霆悲痛之余,接过常氏相声大旗,在全国进行演出,上至周恩来总理等国家领导,下至战火纷飞的朝鲜前线、福建前线等,为志愿军和人民解放军进行慰问演出。这一时期,常宝霆的创作呈井喷态势,不仅与天津曲艺工作团创作了新艺术剧目--曲艺剧(简称曲剧),领衔主演了《家庭问题》《儿女亲事》《检举》《生日》《柳树井》等现代题材的曲艺剧,大受欢迎,还在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表演,与梅兰芳同台竞技,斩获大奖。
1958年,常宝霆开始尝试自己创作相声,其作品《儿童乐园》、《还乡记》曾在天津日报发表,60年代至80年代末,常宝霆深入体验生活,创作了一系列反映时代和歌颂劳动人民的相声,受到民众的热烈反响。如与投递员一起骑车送信数月,主创了歌颂邮递员的新相声《万无一失》。深入大庆油田待了数月,创作并表演了《油田战歌》等,被称为百姓的“人民艺术家”。
(常宝霆和白全福两位大师下基层为问候工农兵表演相声)
1963年四清运动开始,常宝霆也未曾幸免,被派去拉大幕、人民副食店工作。相声逐渐断档并有销声匿迹的趋势。常宝霆心急如焚,不忍老祖宗传承的艺术就此消失,于是在1970年常宝霆与曲艺团领导申请,创作一段符合时代要求的相声段子,为恢复相声这具有民间特色的艺术做准备。功夫不负有心人,得到批准后常宝霆在这期间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并深入食品二厂工作三个多月之久,两年后常宝霆创作排练出新型相声《挖宝》。此作品不仅给广大观众带来了欢笑,还普及了关于猪的许多知识。那时,经常有人踢破门槛的找常宝霆讲《挖宝》的本子,请常宝霆给他们做指导。常宝霆的想象力很丰富,他的表演风格和处理包袱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方法,让人意想不到,譬如有关猪蹄和小皮鞋的包袱就格外清新生动,让观众回味无穷。真可謂是相声史上一盏明灯。
(左:常宝霆和徒弟王佩元表演《挖宝》、右:师徒合影)
1983年,常宝霆开启了他人生的第三个辉煌阶段——为相声的传播、传承贡献己力。常宝霆创办了全国第一个相声理论研究会——天津市曲艺相声研究会,并任其会长。此研究会是国内首个相声理论研究,不仅促进了相声的学术发展,也为相声的传承提供了重要的文字资料。
1987年,常宝霆带领 “常家班” 和来自台湾的侯宝林弟子吴兆南一同受邀到美国纽约、旧金山、洛杉矶等地进行演出,这次的演出,不仅被一些海外媒体看作是开启了两岸三通的破冰之旅,更是促进了中美文化交流,让中国曲艺文化走向世界的舞台。
(常宝霆赴美参加中美文化交流演出后,与部分演员和海外组织人员合影。
左起郝爱民、吴兆南、魏喜奎、常贵田、常宝霆(半蹲)
常贵瑞媤(常宝霆女儿/主持人)、常宝华(右侧大褂))
1992年,常宝霆从天津市曲艺团调入天津市表演艺术咨询委员会工作,专门从事对传统艺术的整理、挖掘和对年轻演员的传、帮、带工作。从此,常宝霆便把主要精力侧重投入于对年轻一代演员的培养中去,他潜心整理挖掘分析相声理论材料,为相声的学术发展研究贡献己力。
2009年“常宝霆80寿诞暨从艺70周年纪念演出”在北京中山堂举行。80岁的常宝霆再次登台亮相表演相声《卖布头》。
(常宝霆80寿诞暨从艺70周年纪念演出表演现场剧照。
左起: 常宝丰、常宝霆、王佩元)
回首常宝霆为相声艺术奉献的一生,无不为之惊叹一声:大师。不仅仅是他独具“帅”的表演风格和高产的创“新”,更是为他穷尽一生为相声舞台、相声传承的殚精竭虑的艺术精神。从常宝霆也不难理解常氏相声为何能在百年相声的历史长河中屹立不倒,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坚韧不拔和一往直前精神,是常氏相声的底色,亦是常氏相声人的优秀品格。虽然已经无法一睹常宝霆大师在舞台上的帅气表演好牛配资线上,但先贤之志精神永存,相声薪火代代相传。
常连安常宝堃常宝华相声常宝霆发布于:广东省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天眼实盘配资查询_股票配资平台推荐_网上实盘配资查询观点